五大特色與價值
安全
Data 資料安全
保護企業數位資產
集中
Cloud 資源集中管理
大幅縮減管理成本
彈性
Flexibility 多雲彈性佈署
加速產業導入應用
支援實體機、虛擬機佈署,企業可佈建於三大公有雲及台智雲 AIHPC,提供雲地混合互聯雲應用
自動
Automation 自動化管理
滿足稽核與符規需求
節能
Green 節能減碳
實踐綠色永續目標
解決方案
最新消息
-
焦點新聞
華碩雲端雲服務事業部副總李綱倫在「2022 雲端轉型 X 產業 Plus 嘉年華」活動接受專訪時表示,華碩雲端現積極往東南亞市場拓展雲端服務,談起後疫情時代的未來商機,他指出不少公司現多著重在資料安全儲存和病毒防護。隨著遠距辦公文化漸漸盛行,企業與員工之間資料交換的安全性議題,將會是華碩雲端未來重要發展目標之一。
ASUS Cloud 致力於雲端、資安服務整合,現搭上遠距辦公熱潮推出權限分級控管功能
自全球新冠疫情逐漸趨緩,李綱倫談到近期台灣已有許多製造業向海外擴展,然而因為它們早期都將服務鎖在私有雲,導致在跨國跟跨部門間的資料交換、資料安全性議題成為新的隱憂,而跟台灣產業生態近似的越南,它們中小企業也遇到這類雲端資料協作上的問題,華碩雲端自其中鎖定了兩大潛在商機。 其一是「資料儲存」,由於現今公司資料產生的速度相較以往更快,但中小企業卻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來保護並儲存資料,它們僅透過 NAS (網路附接儲存裝置) 來運作的風險就是,如果一個端點中毒則會影響到整個 NAS 系統。
李綱倫針對這個現況提出華碩雲端的解決辦法,那就是自家的「A.I. Secure Auto-Backup」快速備份及資料回溯重組技術,系統會判定哪一些是新匯入的資料來做自動備份。另外為了方便管理者掌握組織備份資料,還能從管理介面集中查看所有員工的備份狀況,也能調整是否開放員工自行刪除電腦中資料的權限,
其二則為「資料交換」,如前述提到疫情帶動的遠距辦公文化,員工時常會有遠端登入存取資料的需求,為了確保內部機密不慎外流,華碩雲端協助企業利用像是權限分級、遠端只能閱讀不能下載,亦或是浮水印來限制其他公司本地存取自家資料。
在資安方面,華碩雲端在2011年時便通過了 ISO27001 資安認證,華碩集團的資安長 Robert 金慶柏先生更擔任台灣資安主管聯盟的會長,可以說站在資安防護的第一線。華碩集團每個月至少會有一次內部會議,來檢視近期公司內外部資安事件,華碩雲端則一年會有兩次外部稽核單位,針對雲服務平台和管理系統是否符合規範。
本文出處:CIO Taiwan
2022-12-23 -
焦點新聞
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指出,集團從軟體角度切入數位分身,提供相關的應用與AI演算法和工具。 數位分身不僅是造車的好幫手,就連智慧城市、智慧工廠、智慧醫療及疫苗研發等應用都需要用到它,高達台幣1.4兆的龐大商機,吸引華碩大舉投入,不僅擁有既有的「硬」實力,旗下華碩雲端、台智雲則從軟體角度出發,希望藉此大發利市。
「我們最近幫彰化地景建模,幾平方公里城市樣貌用3D掃描掃進電腦裡面。」綠電要怎麼配置,風電柱要怎麼擺,都是透過數位分身進行模擬,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向本刊說道。
吳漢章表示,數位分身的應用不僅限於城市綠電配置,與智慧醫療的結合也一種可以實現的技術。例如,透過AI與軟體完美復刻舊時代的城市街景,讓年長者能回到過去,實現醫療式懷舊治療與陪伴。
以技術的面向來看,吳漢章指出,華碩雲端、台智雲,聚焦在數位分身的應用與AI演算法上面,也就是側重於雲服務領域,透過軟體的方式跨足數位分身。
吳漢章談到,數位分身的關鍵技術在於「擬真」,這個擬真可能是一個環境、一個表情或一個說話方式,而台智雲就是透過AI工具讓這個擬真能如實呈現,再讓華碩雲端讓其於應用場域落地。
吳漢章從軟體的角度分析,要做個人化文字轉語音(Text To Speech,TTS)分身,裡面往往需要整合4、5種不同的技術;一般來說,沒有3到6個月是沒辦法的。而台智雲的平台,直接將所有技術整合成一個AI工具,優化之後,只要1、2天就能打造出分身。
「雲服務很難經營,要有很多客戶付你錢才做得起來。」吳漢章直言。華碩雲端和台智雲是台灣少數做雲服務的業者,這也成為華碩在台灣發展數位分身最大的利基。
但是,話雖如此,吳漢章坦言,2家公司目前的技術與國際雲端業者相比稍嫌不足,不過在特殊應用領域,應會有台廠可發揮的空間,例如在美國做的醫療工具,基於法規等因素,或許不能一體適用於台灣。
基於此,吳漢章表示,華碩雲端和台智雲將利用台灣硬實力,加速其投入軟體速度;與此同時,另一個發展關鍵就在「運營」。他指出,未來數位世界會變成以服務為導向,意味著除了購買,租借、訂閱等服務模式,也必須納入運營考量。因為在價值鏈中勢必存在著運營者角色,故軟體、工程能力越好的雲服務商,將會創造更多的商業機會。
本文出處:鏡周刊
2022-12-15 -
-
焦點新聞
今年9月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開場時,楬櫫了2030年全齡精準健康的願景,成功聚焦台灣BIO + ICT的發展目標。
在21世紀初並稱人類科學史3大工程的人類基因體計畫,成功解碼了人類基因組序列後,對於疾病的研究、檢驗、治療與藥物的開發等,皆有重大的意義。世界各國也積極投入科學研究計畫,例如英國的UK-Biobank計畫已累積超過數10萬的全基因定序數據,台灣中研院也有台灣精準醫療計畫,預計打造100萬人的基因資料庫。
打造精準健康願景需要3個重要的技術支柱,分別是基因定序技術、資料分析技術與大數據庫。基因定序技術在過去20年有超越半導體界摩爾定律的飛快進展,在數年前每個人便可以1000美元完成全基因定序,取得完全屬於個人的基因數據,應用在用藥安全等領域。而在資料分析技術上,近年來則是借助於GPU等加速晶片與人工智慧所打造的AI超級電腦,大幅減少基因資料處理的時間。
一個人全基因定序後的資料量,可能是一般醫療影像的數百倍,透過AI超級電腦,可以將原來需要數天的運算需求減少到不到1個小時。而建構可以滿足精準健康研究的大數據庫更是方興未艾,目標皆是能整合基因資料、醫院資料、日常生活資料等大型異質數據庫,加速精準健康的研究。
台灣在這3項技術領域皆有不錯的基礎與發展條件,例如引領台灣BIO研究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年初發表了國衛1號生醫AI超級電腦,結合原有充沛的基因定序研究能量,後續的研究成果令人期待。
此外,BTC會議也建議台灣以公私協力方式建構大數據庫,利用台灣在人種組合的特異性,加上過去30年累積的醫療數據優勢,發展更多精準健康研究。同時間,今年也看到了200美元的全基因體定序技術上市,大幅降低消費者的負擔費用。
當這3項技術在成本、速度、數量上大爆發,可以期待短期有更多精準健康的研究,更可以期待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每個人,讓全民精準健康時代真正到來!
資料來源: 財訊671期
2022-11-25 -
活動資訊
活動焦點
躍上雲端,看見台灣數位競爭力
由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主辦的「雲端轉型X產業Plus嘉年華活動」即將展開!疫情+戰情下的全球化危機反而強勢推動數位轉型加速,追求更佳的雲服務科技成為各大企業的決勝關鍵!
華碩雲端將至現場展示雲原生端點防護解決方案,協助客戶進一步保護PC/NB等端點上的資料,面對勒索病毒威脅與WFH等安全挑戰,解決數位韌性問題。不論您是製造、金融、醫療、電信、零售、電商等轉型需求業者,都歡迎至現場與我們有更深入的交流,現在就立即報名吧!
|活動主題:雲端轉型 X 產業Plus嘉年華活動
|活動日期:2022.11.2 (三)
|活動時間:09:00~17:00 (08:30開放報到)|華碩雲端專家座談會:11:50 – 12:30:打造創新共贏的雲端生態系
|地點:華南金控大樓2F國際會議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123號)
2022-10-27 -
焦點新聞
華碩雲端 DT (Digital Trinity) Lab 扮演幕後整合推手,成為客戶邁向數位創新的強力後盾
關於臺灣智慧醫療、精準健康的發展,今年(2022)為關鍵之年。其中最重大里程碑,在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簡稱『國衛院』)、NVIDIA、華碩雲端等三家機構,決定攜手打造「AI 生醫資訊創新研究暨應用服務中心」。歷經幾個月的建置、測試與優化,此平台於 8 月上線,第一階段先運行國衛院的院內計畫,藉此調適營運模式與服務模組,再接續朝第二、三階段期程邁進,依序與學研機構、產業界展開合作,逐步成為扶持生醫產業發展的強力後盾。
深具數位前瞻科技整合及賦能實力的華碩雲端,於組織內部成立 DT (Digital Trinity) Lab,負責統整集團內外部資源,並奠基於 AI、5G、區塊鏈三大核心,致力協助客戶建構數位基礎建設與應用,進而為臺灣產業挹注數位成長的催化劑。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表示,該院為衛福部國家級智庫,長年投入人類基因體解密、血液生物標記或腫瘤標記等諸多研究,累積建立甚具規模的生醫大數據;一旦結合AI技術助力,可望大幅推升研發量能,加速催生精準醫療、新藥研發、疫苗開發、醫療影像等創新加值應用,使全民同蒙其利。
但不可諱言,欲達成上述願景,絕非只靠國衛院佈建少數 HPC Server 便能克竟全功,因而決定以生醫研究量能為基底,再結合 NVIDIA DGX A100 新一代 AI 超級電腦,搭配華碩電腦雲端架構軟體中心(OCIS)設計的 AIHPC 雲端平台,及台灣智慧雲端服務(TWS)的維運諮詢服務及訓練,強強聯手建構臺灣首座醫藥衛生專用超級電腦。
結合 AI 資源管理平台,補足生醫超級電腦拼圖
談到國衛院打造醫藥衛生專屬超級電腦的動機,可回溯2019年執行的「肥胖症之整合性智慧醫療研究科技計畫」。邱所長說,因應該計畫,國衛院彙集 500 人定序資料,分析哪些基因與肥胖症有關;結果利用院內既有 GPU 伺服器執行分析,預估需耗時逾 4 個月才能產出結果。為此院長有所省思,認為與其利用少數高效主機、仍不足以加快進度,倒不如認真發展專用超級電腦,讓運算資源獲得更有效率的分配,才能真正提高分析效能。
正好在此時,NVIDIA 也想以其在英國的成功案例「劍橋一號」為範本,在臺灣打造生醫超級電腦,於是找上國衛院尋求合作,雙方一拍即合。爾後經由 NVIDIA 的推薦,將曾參與「台灣杉二號」建置案、且深諳軟硬體資源分配技術的華碩,帶進討論過程;至此構築AI超級電腦應有的元素逐漸水到渠成,促使三方在今年 3/29 舉行聯合記者會,宣布攜手啟動為期 4 年的「AI 生醫資訊創新研究暨應用服務中心」計畫。
記者會後不到兩個月時間,舉凡 NVIDIA DGX A100 伺服器(共計 6 台)、華碩 AIHPC 雲端平台等基礎軟硬體系統,均已安裝完畢;接著國衛院動員來自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共計 9 名研究員加入「試俥」,藉由 AIHPC 運行所需的基因、藥物、疫苗等工具軟體,測試它們在運作過程中,能否順利取用底層 GPU 資源,達到加速效果。
值得一提,國衛院目前將當初肥胖計畫的 500 人定序資料,轉拋到新平台來執行分析,預計兩到三週將處理完畢,與早先 4 個半月的作業節奏相比,進步幅度甚大。
支援雙重網路界面,實現極致資料交換效率
華碩電腦 OCIS 協理陳忠誠指出,相較一般 AI 平台,AI 生醫資訊創新研究暨應用服務中心蘊含許多罕見亮點。首先國衛院的研究員不僅要滿足醫療影像、深度學習等 AI 需求,亦需滿足基因定序二/三級分析、多體學分析、藥物研發、疫苗開發、大數據分析等多元應用;因此華碩為 AIHPC 賦予高整合性、簡單易用性,使研究員藉由這個單一入口,就能輕易執行所有 AI 或非 AI 運算任務。
其次為了看齊劍橋一號,國衛院希望採用最高規格的 NVIDIA DGX POD;而華碩也努力打破一般 Kubernetes 原生支援乙太網路的慣性,讓 AIHPC 既支援 100Gbps 乙太網路,也支援 RDMA InfiniBand 200Gbp,前者用於接取儲存設備,後者用於跨節點運算,極力拉升資料交換性能。
此外 AIHPC 預先化繁為簡,將許多略顯艱澀的 NVIDIA SDK 或 Command,轉化為入口網站上隨選即用的功能。譬如 NVIDIA 自 A100 Tensor 核心 GPU 開始支援的「多執行個體 GPU」(MIG),標榜能將 GPU 細分為 1/7 張來使用;透過入口網站的選單,使用者除可選用 1、2、4 或 8 張加速卡,也能直接選用 1/7 張加速卡,不需額外借助任何 Command Line。
其餘獨到之處,包括將軟體安裝過程建立為 Image,不管使用狀態處於開發或訓練階段,也不管運算節點大或小,都可一路沿用,不需在轉換環境時重新安裝軟體。再者AIHPC提供協同開發功能,讓群組成員皆能共用程式或資料。此外更重要的,AIHPC 不僅提供從標註、開發、訓練、部署到監控的 MLOps 管理流程,亦支援 Template、No Code 工具及預訓練模型,讓不懂AI的人也能快速上手。
邱所長透露,AI 生醫資訊創新研究暨應用服務平台在 8/1 啟用,初期以承接院內計畫為主,預計運轉一年後、開始與國內學研機構合作,等到進入 4 年計畫中的最後一年,便與生技或製藥產業合作。他也樂觀看待屆時的研發成果,無論是以晶片模擬腫瘤環境,邁向更精準的標靶藥物開發,抑或借助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搭配 AI 模組,及早篩檢細小肺癌病灶,以提高病患存活率,都是往對全民有利的方向前進。
總之國衛院深感責任重大,希望與 NVIDIA、華碩雲端持續努力,共同激發國內生醫研究量能,得以不負國人期待,將生醫打造成為繼ICT後第二個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
資料及照片來源:iThome
2022-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