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新局:深植數位韌性永續經營 DNA(上)

黑天鵝事件 v.s 灰犀牛風險,牽動全球化局勢異變

全球局勢隨著 COVID-19 疫情、供應鏈脫鉤、新貿易壁壘限制、俄烏戰爭及 ESG 永續議題等多重現象影響甚劇,當發生率極低的黑天鵝 (Black Swan) 事件層出不窮,且日益成為常態,伴隨而來的是大環境衍生的灰犀牛 (Gray Rhino) 風險加劇,兩者間交互作用,不僅動盪國安與經濟局勢,也讓全球企業乃至個人陷入新危機與窘境。黑天鵝效應的不可預測性,較灰犀牛更難因應,國家與企業思考的並非如何不受影響,而是如何將損害降至最低,以及從中快速恢復。


大環境挑戰下,催生數位韌性時代

後疫情時代,各產業皆受到嚴重衝擊,面對遙遙無期的疫情以及新常態下的不可控局勢,企業與勞工不免人心惶惶,當面臨倒閉及失業等困境,難道只能坐以待斃?對此,全球最大企管顧問公司麥肯錫指出:「加強組織的韌性,史上從未如此重要。」

過去 20 餘年,企業著重於精進組織效率,以因應全球快速變遷,在近年面對新常態衍生的危機事件,企業的政策與規劃卻顯得不堪一擊,「韌性」議題於是浮上檯面,也讓企業體悟,唯有在各種突發狀況下得以應變存活、持續成長,才是最關鍵的實力。此外,提升面對衝擊的恢復力以減低損失變得至關重要,「任何時候遭受到不利影響,得以快速恢復,並透過完善機制即時應變,甚至從被攻擊的經驗中學習、強化自身體質」是近來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對「韌性」所下的最佳註解。

《打造韌性》註1一書,將韌性分為被動與主動。「被動韌性」是企業經歷多年的正確選擇及經驗累積,奠基了實力以快速適應環境,降低各種衝擊,讓企業「不敗」;「主動韌性」則是企業面向未來而做出正確選擇,累積足夠本事,透過前瞻性嘗試與調整,確保成長與長期掌握機會,成為在突發狀況或危機時的因應關鍵,讓企業「能勝」。兩者互為因果,缺一不可,企業不僅需被動尋求復甦,更需主動出擊,利用前瞻投資、佈局數位轉型,把被動抵禦化為堅實後盾。

「過往合理,現今未必合理」當意識環境變遷,企業政策需因應時局不斷「再合理化」,是《打造韌性》提出的重要觀點。疫情期間為切斷傳染鏈,居家辦公(WFH)、遠距辦公輔助企業營運不中斷、醫療及教育業透過視訊平台看診與授課等,亦已成為新趨勢,從中觀察雲端及數位科技是現今提升韌性體質的共同解方,國家政策及企業對策將能持續累積籌碼,更有餘裕應對未來變數的衝擊。

國際數據公司 (IDC) 認為數位韌性將是因應新常態的關鍵生存法則,根據其定義,數位韌性指的是「組織利用數位化能力迅速適應業務中斷,不僅能恢復業務營運,還能從變化中找到新機會。」據統計,約 80% 企業的數位韌性準備程度處於中高風險,而其中高達 89% 曾遭遇網路攻擊,致使營運中斷,導致重大損失,實突顯企業實施數位韌性方針的急迫性與重要性。



企業迎戰新常態:實施數位韌性的挑戰

從國際趨勢端詳,實施數位韌性解決方案已然成為關鍵策略,而國內外大型企業因投入數位韌性資源所得豐碩成果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根據 PwC《2021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超過 35% 的大型企業,即便受疫情影響,仍維持或加大有關數位轉型的投資;對比大型企業有較多的資源與餘裕投入數位科技,中小型企業的數位韌性實力確實相形見絀,然而中小企業約佔台灣 97% 企業比例,面對不斷的大環境衝擊,打造數位韌性體質,刻不容緩。

據經濟部《2022 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高達 3,000 多家的台灣中小企業普遍希望在打造數位韌性體質之後,能夠擴大市場成長、降低營運成本,並帶來更好的客戶體驗;而在未來三年後,更期望能創造新商業模式與進一步提升營運品質,可見企業領導人逐漸對數位韌性的觀念與意識抬頭,然而對比 IDC 的數位韌性風險現況,顯然在落實上仍充滿挑戰,不分產業所面臨的挑戰以「缺乏數位技能和人才」、「不知道數位轉型如何階段進行」,以及「不知道業界最佳作法」為首要。

綜觀前述三項挑戰,專家與政府機關持共同看法,從「缺乏數位技能和人才」來看,各產業面對數位科技不斷發展,過往專業也須與時俱進,培訓專門的數位人才將耗費時間及人力成本,對此,透過合作夥伴提升數位能力為一解套,不僅能降低人力需求及投注成本,更能讓 IT 人才專注核心業務;而「不知道數位轉型如何階段進行」與「不知道業界最佳作法」兩者的根本問題相仿,企業尚未釐清自身體質與弱點,解決方案便難以浮現,面對外在環境及競爭對手的雙重挑戰,決策者除了瞭解企業本身關鍵的韌性議題,更可仿效領先者的作法,選定優先推動項目以施行數位原生科技。此外,還需針對產業特性進行深度市場評估,例如:金融業著重顧客個資的保護、製造業著重產線營運的持續性、高科技業則注重研發資料的機密與保存等。

除了組織或企業本身的挑戰,因應大環境的趨勢亦是需著重的方向。近期國際間為減緩氣候變遷對各地造成的災害,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一致性目標,以國家為首,延伸至各大企業,皆擬定方針逐步落實 ESG 永續目標,包含供應商的碳排放足跡,亦成為採購與企業合作時的關鍵考量,因此,身為供應鏈一環的中小企業,也需逐步採取因應措施,以低碳永續為發展策略適應未來規模化的成長。



數位韌性部落格

奠基企業實力:數位韌性成為決勝關鍵

根據 MIC 研究報告分析,數位趨勢可分為三大階段:數位化,是導入電腦資訊系統,將實體資料(如文字、圖片等)數位化;數位優化,是將數位工具與現有的工作模式、系統或商品服務結合,以提升內部效率或強化顧客體驗,舉凡現今推動的智慧製造和工業 4.0 皆屬之;而近期持續延燒熱度的數位轉型,指的是藉由數位工具大規模應用在企業內部流程等層面,並以積累的數位資產為基礎,提煉關鍵決策建議,進而打造新的商業模式、新產品或不同以往的新市場或營收來源。三大階段不僅是數位發展趨勢的進程,亦是奠定數位韌性的基礎。

數位化、數位優化乃至數位轉型議題已倡導多年,然自 2020 年起,全球因新冠病毒疫情衍生的零接觸需求,加速了產業數位轉型,以往鑑於各樣因素裹足不前的企業,當面臨組織危機,終究受大環境局勢驅動下而推進。除了前期的數位轉型,企業還需認清自身的企業體質與弱點,找尋解決方案,以便快速適應層出不窮的危機,防範未來潛在風險與攻擊,才能一次次從災害中迅速恢復,奠定「數位韌性」的核心基礎。

強健企業數位韌性體質,不僅是當前趨勢,更是開創新局的制勝關鍵,而企業中最關鍵的數位資產,該如何落實保護,強韌實力,將於下篇與您分享。



註1:《打造韌性》(2021),天下文化出版。作者為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所長楊曙榮、教授黃俊堯,與六星機械董事長特助黃呈豐。